第192章 第一版大明月报 (2 / 2)
86文学网86wenxue.com
“号外,号外,大明月报,大明月报……不是金陵的日报,是朝廷的月报,京师六部出品,都察院、大理寺、通政司监制……”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是苏州的日报,是大明朝廷官方的月报,内容劲爆,加量不加价啦……”
“老爷(少爷)(小姐),新品大明月报出炉,要来一份吗?”
……
叫卖的报童、送报小哥儿的推销,以及《大明月报》的吸引眼球,一经发售,立时成了大爆款。
月报不像日报日日更新,因此时效性更长,第一波市场反馈之后,更是一发不可收拾……
月报内容乍一看也没什么,可聪明人稍一品读,便能品出其中暗含的韵味,纯粹是把南直隶架在火上烤……
诸多官员还没和张居正争出个高低,又见后院失火,不禁破了大防。
干脆也不跟张居正磨嘴皮子了,一边上疏弹劾张居正不务正业,一边对朱载壡的报刊挑刺儿,同时,一边去永青侯府苦口婆心的劝李茂父子要顾及亲情,一边反游说李家族人不要上当,就连赵贞吉也没放过……
这个忙啊……
可惜的是,越想满把抓,越是什么也抓不到。
张居正不要脸,李茂父子铁石心肠,李家族人猪油蒙心,赵贞吉则是嘴上一套,背后一套……
如此又过了几日,局势非但没有改善,反而越来越不利,恰巧永青侯家的小侯爷也要大婚了,一群人干脆集中力量,把力气全使向处在事件核心的李家身上……
~
十月初六。
清早。
李青早早就起了床,换上一身崭新衣服,斜倚在躺椅上,再一次阅览大明月报。
标题:【论赋税。】
出版:【大明月报。】
注:由京师六部拟稿,都察院、大理寺、通政司校对。
注贰:如有建议或意见,可通过地方官府上报朝廷,功者赏,过不究——皇帝,内阁。
李青自语:“如未来大明日报大获成功,内阁大学士便是真正的宰相了。”
【种地要交田赋,经商要交商税……几乎人人都在交税,可交的税又去了哪里呢?】
【其一军费。
军队是国家的基石,无强军者无强国,大明盛则盛矣,然并非无敌国外患,南有日本倭寇,北有草原部落,之外,还有海外万国……
相信会有一些人以为,所谓的日本倭寇并不足以为惧,甚至一小部分倭寇还谦逊有礼,并不以伤人、劫掠为主,事实也确实如此,可真就是日本倭寇良善吗?
非也!
只因东南有戚继光,有勇武的剿倭兵士,倭寇良善非是其性良善,而是畏惧大明军队,如无将士用命,倭寇又岂会对手无寸铁之人良善?
买卖终究没有直接抢来的实惠……】
【其二,普惠百姓。
除了天灾赈济,修路架桥……这些普惠百姓的开支之外,大明更是开历史之先河,大力普及教育,今粮食高产,工商业鼎盛,朝廷有钱了,也愿意拿出更多的钱来造福百姓……】
【其三,投资未来。
煤矿产业的大力建设,营造科技生态的蓬勃发展……这都需要钱,如今海上、运河上的蒸汽船已广泛使用,南北两京的蒸汽铁轨车也即将贯通……这些都是前期投资的结果……】
……
通篇没有晦涩的文字,也没有‘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政治正确,只用大白话讲述了赋税的用途。
【或许会有人觉得不公,比如有些地方消耗的赋税多,有些地方消耗的赋税少,可赋税却都基本一样。表面看,确实是这样,实则却不然。
比如说,一地发生灾祸,朝廷赈济了,一地没发生旱灾,朝廷没赈济,看似没得到赈济的地方百姓吃了亏,实际上却是如果朝廷不赈济受灾的地方,那里的百姓就会一股脑涌向没受灾的地方,与其争利。朝廷赈济受灾地方的同时,也是在赈济没受灾的地方……
再比如说,有人做工,享受到了工商业繁荣带来的好处,有人种田,没有享受到工商业繁荣带来的好处,可没享受到的是真没享受到吗?
并不是!
种田的多了选择,可以选择种桑,供给丝绸大户赚钱,可以选择种花,供给胭脂水粉产业……
即便就只是种粮食,也一样享受到了工商业带来的好处,随着一部分人种桑、种花,粮食的价格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
如所有人都挤在一个地方过日子,那这日子注定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