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6文学网86wenxue.com

人世间最痛苦的莫过于钱还没赚到手,就有了花销的地方。

更痛苦的是,这个开支偏偏还省不了一点儿……

事已至此,张居正别无他法,只能尽可能的蛊惑李家族人,以此弥补岌岌可危的大明财政。

人的精力都是有限的,于是张居正索性把其余糟心事儿,一股脑全甩给了赵贞吉和徐渭,自己一门心思搞钱……

幸运的是,乍然暴富的李家族人对创业的热情十分高涨,加之张居正能说会道,短短数日功夫,就又忽悠瘸了五家人。

张居正并未满足于此,张居正要的是……全都要。

话说回来,这也真不怪李家人愚蠢,李家赚钱的惊人能力都有目共睹,这些人自然而然的认为,李家能赚个盆满钵满,自己也能赚个盆满钵满。

自己就是李家人,李家能赚大钱,自己凭什么不能赚大钱?

以前那是自己没机会,现在机会有了,又怎可放过?

李宝,李茂,李信,这三代家主也就那样,都是祖宗李浩的儿孙,难道我就不能成为祖宗李浩第二?

我只是运气不好,不是长房一脉,我从来没有怀疑过自己的才华……

一步迈入富绅阶级,且自己当家做主的李家众族人,真可谓是信心爆棚。

此外,张居正也不是纯忽悠,可以说,他说的几乎都是真话。

首先,江南地域可谓是占尽了开海通商的红利,一百大几十年的绞杀下来,版本已然到了地狱级难度,赚点‘小钱’不难,想‘出头’却委实不易。

相比之下,北方落后了不止一个版本,与那边的商绅竞争……还不是如周公瑾那般,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李家分了家,分成了许许多多的小家,可这些小家却也不是完全独立,基本还是儿子听爹的,爹听爷爷的,亲族的羁绊和纽带并未因分家而彻底断裂,只是和李家长房断开了链接。

通常祖孙三代都还住在一起,如此情况之下,自然不是游说一家,就只得到一人的投资。

这些个家庭即便是抛开固定的资产不谈,仅是能随时用来投资的现金流,谁家还没有个几百万啊?

人口多一点儿,上千万都打不住……

比如李浩还活着的几个儿子,之前李家没分家时,都能让李家家主永青侯吃瘪,如今分了家,对自己的直系儿孙,自然更是称王称霸。

家有一老,如有一宝;不管别人当不当真、信与不信,反正几个老家伙自己是信了,倚老卖老,颐指气使……

张居正很快就敏锐的抓住了这点,开始‘擒贼擒王’……

不过,正所谓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张居正的行为很快就传了出去,被诸多大员得悉。

一群人当即炸锅。

开什么玩笑?俺们辛辛苦苦核算好这些金主的家产,计算好要征收的赋税……饭刚做好,都还没吃呢,你上来就要端着锅走?

南直隶的财政收入李家占比可不小,张居正这么搞,说难听点儿,跟挖他们祖坟差不多,这如何能忍?

内阁大学士怎么了?兵部尚书又怎么了?

谁还不是个官儿了?

钦差?

只有办皇帝钦定的差事,你才是钦差!

一直都是京师吃大口,南直隶吃小口,如今见张居正连锅都要端走,汤都不让喝……也就是张居正的级别太高,且顶着‘钦差’职衔,不然,非被打死不可。

——不开玩笑,物理意义上的打死!

一群人当即跟张居正掐了起来……

赵贞吉、徐渭一见开团了,也不再讲究什么层层铺垫、循序渐进,立时跳大跟进,由徐渭暗中出面,与朱载壡的报刊达成了深度合作。

刊印报纸朱载壡负责,赵徐二人负责盖上官方的‘戳’。

印刷术成熟且广泛应用的当下,建造报刊作坊很容易,只是朝廷开办官方报纸的国策刚开始,暂时做不到大批量刊印。

朱载壡作为大明第一个开办报刊作坊的商绅,也是大明第一报刊商,其产业遍布江南诸多富庶州县,不仅产量极高,且还有着相当强的分销渠道……

赵徐的难题是,刊印不难,大量刊印却难,更难的是分销。

不过,与朱载壡达成合作之后,这些难题就都不是难题了。

随着朱老板的紧急通知下达,金陵,松江,扬州,镇江……各地作坊工人立即火力全开,按照东家给的文本,开始加班加点的刊印。

刊印好之后,立时马不停蹄地输送到金陵总部,接着,再中转到朝廷刚建好的官办报刊作坊,然后赵贞吉动员工人,加班加点的盖戳……

最后,再借用朱载壡的一整套产业链,分销出去……

仅仅十日功夫,第一版《大明月报》正式出炉,遍布金陵,松江,镇江,苏州,扬州……在各州县的大街小巷,传扬开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