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6文学网86wenxue.com

省常班子成员,都踮着脚等路北方出糗。

路北方则若无其事,依然在滇边待了两天。

这趟,除了与宛南生签下绿色农业合作协议后,他并未急着返程,而是怀着浓厚兴趣,走进了当地农科院。

这一走访,如同开启了一扇通往全新世界的大门,让路北方看到滇边小农经济与庭院经济在乡村振兴中绽放出的璀璨光芒。

滇边省除了气候温润,山地甚至比浙阳还多。但是,这些年,滇边省农科院却悉心探索,为农村致富,淌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致富之路。

在一年郁郁葱葱的实验要下,路北方在滇边省农科院院长秦月明的带领下,蹲下身子,仔细观察着天麻的生长情况。

农科院专家则在一旁耐心讲解:“天麻这种作物,喜欢生长在阴湿的环境中,滇边的山区气候和土壤条件正好适合它。而且,利用林下空间种植,既不占用耕地,又能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实现生态与经济的双赢。”

路北方频频点头,他深知,在浙阳也有不少类似的山区,这种种植模式极具推广价值。

除了林下经济作物种植,中峰的管护和采蜜技术,也让路北方眼前一亮。在农科院对接的一农户家中,这家农户家养了四十窝蜂,主人介绍,这些蜂群,都是自然飞来的,以前不懂得管护,跑了很多。后来省农科下来科普技术,现在飞来的蜜蜂,不仅在这里安居乐业,而且,蜂蜜的产量和质量也较为稳定。

路北方看着那农户取出金黄透亮、香气四溢的蜂蜜,真就仿佛看到浙阳农民增收的新希望。他想象着,在浙阳的青山绿水间,一排排整齐的蜂箱错落有致,蜜蜂在花丛中忙碌地飞舞,农民们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然而,最让路北方惊叹不已的,当属知了猴(蝉)的繁育及捕捉技术。在自然林下,知了猴捕捉难度较大,数量有限,难以形成规模化的收益。但滇边的农科院专家们却另辟蹊径,鼓励农民在林下进行知了猴繁育。他们通过研究知了猴的生活习性和繁育规律,掌握了一套科学有效的繁育方法。

路北方来到一户残疾家庭,这户家庭的男主人身体不便,但却凭借着顽强的毅力和农科院传授的技术,育了一亩多地的知了猴。当年,这户人家就捕获了9800多只知了猴,以每只八毛钱的价格出售,获利7000多元,而成本,仅仅只有六七百元。

这实实在在的收益,让路北方看到了“院坝经济”“庭院经济”的巨大潜力。

当然,还有种植天麻的例子。

一位农民在自己房子周边砍了3000斤木材,种了六窖天麻。在农科院专家的精心指导下,经过一段时间的悉心照料,天麻喜获丰收,获利8000多元。这些真实的案例就像一把把火炬,照亮了路北方心中浙阳脱贫攻坚的新道路。

路北方深知,自己在浙阳省里边,当前的主要责任,就是负责全省的脱贫攻坚工作。这些年,浙阳在脱贫攻坚的道路上一直朝着产业化的方向迈进,搞连片大棚,建万亩渔场,这些大规模的产业项目,确实为农村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然而,在广大的农村地区,尤其是贫困山区,还有许多分散的农户,他们缺乏资金和技术,难以参与到大规模的产业化项目中。

而滇边的“院坝经济”“庭院经济”模式,正好可以弥补这一短板。它不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也不需要复杂的技术设备,只要农民有一片院子、一块空地,再加上农科院专家的技术指导,就能够实现增收致富。

路北方在心里默默盘算着,如果在浙阳推广这种模式,每个家庭增收二三千元,应该是没问题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