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5章 神兵东渡终成梦,画虎不成反类犬 (2 / 2)
86文学网86wenxue.com
他们用倭国最好的“玉钢”,按照大夏火炮的形制,铸造出了第一门仿制品。
可拿到靶场一试射,仅仅打了两发,炮管上就出现了细微的裂痕。
打到第三发时,只听“轰”的一声巨响,整个炮管炸裂开来,化为无数致命的铁片,将旁边的几个炮手炸得血肉模糊。
织田信长和羽柴秀吉亲眼目睹了这一幕,脸色都变得极为难看。
吴三保被叫来询问,他检查了那些炸裂的炮管碎片后,才道出了原委:“主公,大夏的火炮,用的不是普通的铸铁,而是一种经过反复锻打和淬火处理的‘百炼钢’。其铸造工艺极为复杂,需要严格控制炉温和各种金属的配比。这种技术,是工部的最高机密,小人……小人也只知皮毛。”
冶金技术不过关,炮管无法承受高膛压,这就意味着,他们仿造的火炮,要么降低火药装填量,牺牲射程和威力;要么,就得接受它随时可能炸膛的风险。
第二个难题,是火药。
吴三保偷来的那半册配方,只记录了硝石、硫磺和木炭经过初步混合后,如何进行“提纯”和“颗粒化”的工艺。这其中,涉及到酒精蒸馏、水力碾磨等一系列复杂的工序。
但最核心的,也就是硝、硫、碳三者的精确配比,却没有记录。
工匠们只能根据倭国传统铁炮火药的配方,进行反复的试验。
他们尝试了上百种不同的配比,但造出来的火药,威力始终差强人意。燃烧不充分,残渣多,产生的推力,也远不如大夏的原装火药。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这就导致,他们仿制的火铳,射程和穿透力都大打折扣。
然而,真正让他们感到绝望的,是火铳的核心部件——那被称为“燧发”的击发装置。
当工匠们拆开一支“龙兴三年式火铳”时,他们被里面那套由弹簧、齿轮和击砧组成的精巧机械结构,彻底惊呆了。
这和他们还在使用的、需要手动点燃火绳的铁炮相比,简直是两个时代的产物。
他们可以仿造出零件的形状,却无法复制出其内在的“灵魂”。
比如,作为核心的弹簧,需要弹性极佳的钢材,而他们的技术无法满足。
造出来的弹簧,要么太硬,无法扣动扳机;要么太软,敲击力度不够,无法稳定击发火石。
最终的结果是,他们耗费了无数心血仿造出来的火铳,稳定性极差,在靶场试射时,哑火率高达三成以上,根本无法用于实战。
时间一天天过去,制器所里耗费了无数的人力物力,却始终无法造出合格的仿制品。
羽柴秀吉心急如焚,织田信长也渐渐失去了耐心。
眼看织田信长的耐心即将耗尽,走投无路的羽柴秀吉咬了咬牙,提出了一个近乎无赖的“折衷”方案:既然造不出精良的,那就先造“够用”的!
炮管用厚重一倍的铸铁,虽然笨重,但至少能多打几炮。
火药威力不足,那就加大装药量。火铳的燧发装置不稳定,那就多造几支,靠数量来弥补质量的不足。
三个月后,在耗费了海量的资源和数十名工匠的性命后,第一批“成果”终于被摆在了织田信长的面前。
五十门外形粗糙、炮管厚得不成比例的“国崩炮”,和两百支做工简陋、哑火率极高的仿制火铳。
这就是他们用三个月的时间,换来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