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67章 赤红魔晓(2) (1 / 2)
86文学网86wenxue.com
1975年的夏夜,清华大学特殊材料实验室的灯光穿透梧桐树叶,在地面投下斑驳的光影。陈晓蹲在一台半拆解的月球车原型旁,指尖划过轮胎表面的纹路——那是他根据学生们的设计改良的"重力适应咒阵",每个六边形纹路里都嵌着细小的月尘颗粒。
"教授,第三次模拟测试准备好了。"扎马尾辫的林薇举着数据板跑过来,白大褂上沾着银灰色的粉末,那是用魔法合成的模拟月壤。她现在是陈晓最得力的助手,三年前那个问"能否登上月球"的女生,如今已经能独立设计简单的防御咒阵。
陈晓点头起身,魔杖轻叩月球车底盘。实验室中央的地面突然泛起银光,模拟月面的低重力环境瞬间形成。月球车启动时,轮胎纹路里的月尘颗粒突然亮起,像撒了一把碎星——咒阵将车重降低了40%,但抓地力反而提升了20%,这是传统机械设计无法实现的平衡。
"但在真实月球上,咒阵会遇到太阳风暴的干扰。"林薇指着监测屏上的波动曲线,"上周的太阳耀斑模拟试验中,咒阵能量衰减了17%。"
陈晓从实验台拿起一块黑色薄片,表面布满蛛网状的金线:"这是用黑曜岩混合凤凰尾羽纤维做的防护层,能吸收90%的电磁辐射。"他将薄片贴在月球车的太阳能板上,再次启动测试——当模拟太阳风暴的电磁脉冲袭来时,咒阵的能量曲线只是微微颤动,很快恢复了稳定。
窗外突然传来自行车铃铛声,王工推着一辆老式二八大杠冲进院子,车后座绑着个盖着帆布的木箱。"小陈!不,陈所长!"他扯开帆布,露出里面的金属球体,表面刻着熟悉的抗辐射咒阵,"酒泉那边送过来的,嫦娥工程的探月卫星模型,就等你的'导航核心'了!"
这个拳头大的球体是卫星的姿态控制系统核心,传统设计需要三套陀螺仪和复杂的液压装置,而陈晓团队设计的魔法导航系统,只用一个刻满"定向咒阵"的水晶球就能实现。此刻水晶球在月光下泛着淡蓝,里面悬浮着三个微型咒阵,分别对应着卫星的滚动、俯仰和偏航轴。
"用星象定位代替陀螺仪。"陈晓捧着水晶球走向校准仪,"科多斯多瑞兹的天文魔法课教过,通过追踪北极星的魔法印记,能让定向误差控制在0.01度以内。就算在月球背面失去地球信号,咒阵也能自动修正轨道。"
林薇突然指着水晶球内部:"教授您看!微型咒阵在自转?"三个负责姿态控制的小咒阵,此刻像行星绕日般缓缓转动,彼此间保持着精确的角度。这是魔法场的自稳定现象,连陈晓在科多斯多瑞兹的教材里都没见过。
"是凤凰尾羽的作用。"他想起制作水晶球时混入的那根凤凰羽毛——三年前从苏联魔法部换来的珍贵材料,"凤凰羽毛的能量场具有记忆性,能自动维持咒阵的相对位置。这意味着我们的卫星在太空中,不需要持续供电就能保持姿态稳定。"
消息传到航天部时,正赶上探月卫星的研制进入倒计时。总设计师带着专家组连夜赶来,看着水晶球在模拟失重环境下精准调整方向,突然提出更大胆的设想:"能不能让卫星在月面软着陆时,用魔法缓冲冲击力?"
这正是陈晓一直在思考的问题。月球没有大气层,无法用降落伞减速,传统的反推发动机又太重。他的解决方案藏在实验室角落的一个金属支架上——那是个由十二根钛合金杆组成的装置,每根杆顶端都嵌着一颗共振水晶。
"这是'重力缓冲阵'。"陈晓启动装置时,十二颗水晶同时亮起,形成一个半透明的能量场,"当卫星距离月面100米时,阵形展开产生向上的推力,像一只无形的手托住卫星。水晶的共振频率能根据下降速度自动调节,确保着陆速度不超过每秒2米。"
为了测试这套系统,他们在实验室搭建了100米高的模拟降落塔。当配重舱带着缓冲阵从塔顶落下时,监测屏上的加速度曲线在接触地面的瞬间变得平缓,像被海绵接住的鸡蛋。舱体内部的传感器显示,冲击力仅相当于从桌面掉下一本书。
"但月面的地形复杂,万一落在陨石坑边缘怎么办?"专家组里有人提出疑问,"缓冲阵能适应倾斜的地面吗?"
陈晓转身对林薇点头,她立刻调出另一组数据:"我们加入了'地形感知咒',通过分析月面反射的魔法波,能在0.3秒内调整阵形角度。上周的倾斜着陆测试,我们成功模拟了15度斜坡的情况。"
1978年深秋,探月卫星的最终装配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进行。陈晓裹着军大衣站在装配车间,看着技术人员将魔法导航核心嵌入卫星主体。林薇正用特制的画笔,在缓冲阵的钛合金杆上补刻磨损的咒文——她的画笔是用独角兽尾毛做的笔尖,蘸着混入龙血的特制墨水,能让咒文的有效期延长到五年。
"苏联魔法部发来电报,他们的月球车在雨海地区发现了异常的魔法波动。"王工拿着一份加密文件走过来,声音压得很低,"怀疑是当年黑巫师组织遗留的魔法装置。"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陈晓的目光落在卫星的探测模块上,那里装着他设计的"魔法雷达"——能识别10公里范围内的异常魔法场。"如果真有遗留装置,我们的卫星会绕开它。"他想起科多斯多瑞兹的历史课,二十世纪初确实有黑巫师试图在月球建立基地,"但更重要的是,我们要证明,魔法可以用于探索,而不是掠夺。"
发射前一晚,陈晓收到了一封来自莫斯科的信,信封上没有邮票,只用火漆印着科多斯多瑞兹的校徽。导师在信里说自己已经退休,现在在西伯利亚的魔法天文台工作,"你当年关于'魔法场与引力波共振'的论文,我们最近在观测中子星合并时得到了验证。宇宙比我们想象的更偏爱魔法与科学的结合。"
信末附了一张星图,用红笔圈出了月球背面的一个区域——那里有个直径20公里的陨石坑,科多斯多瑞兹的古籍记载,那里的魔法场强度是地球的3倍。"或许那里藏着解开魔法起源的钥匙。"导师写道。
发射当天,戈壁滩的风刮得人睁不开眼。陈晓站在指挥中心,看着屏幕上的倒计时,手里紧紧攥着那半根雷鸟羽毛——三年前高压舱事故中,魔杖被腐蚀断了,他一直没换,说"这样能记住教训"。
"点火!"随着指挥员的口令,火箭拖着橘红色的火焰升空,尾部的烟尘在蓝天上划出一道笔直的线。陈晓的目光追随着那道线,直到它变成一个小点——他知道,那里面不仅有卫星和月球车,还有一代人用魔法与科学编织的梦想。
卫星进入地月转移轨道的第三天,魔法雷达有了发现:在预定着陆点以北5公里,确实存在一个微弱的魔法场,强度稳定在2.3格林单位,像是某种休眠的装置。
"绕过去还是探测?"指挥中心里,总设计师看着陈晓。
陈晓调出那个区域的高清照片,陨石坑边缘有规则的几何形状,显然不是自然形成。"降低高度,用远程探测模式。"他决定道,"我们不干扰它,但要记录下数据。"
当卫星从那个区域上空掠过时,传回的探测数据让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那是一个古老的能量转换装置,能将月球的地热能转化为魔法能量,但核心部件已经失效——不是被破坏,而是自然衰减,像一座废弃的古老磨坊。
"是探索者,不是征服者。"林薇轻声说,眼睛亮得像星,"他们失败了,因为他们想独占魔法;而我们会成功,因为我们想理解它。"
卫星成功在月球静海着陆的那天,陈晓站在大屏幕前,看着月球车缓缓驶下着陆架。车辙在月壤上留下的痕迹里,咒阵激活的微光像一串省略号,延伸向远方的地平线。探测数据显示,月面的魔法场虽然微弱,但异常稳定,像沉睡了亿万年的呼吸。
"下一步,我们要在月球建立永久观测站。"陈晓对围过来的记者们说,身后的屏幕上正播放着月球车传回的实时画面,"用魔法 shield 抵御陨石撞击,用能量转换咒利用月面太阳能,让科学与魔法在这里共生。"
深夜的实验室里,陈晓摊开一张新的设计图——那是载人登月飞船的草图,驾驶舱旁标注着"生命维持咒阵"的位置,登月舱底部画着放大版的重力缓冲阵。林薇正在旁边计算咒阵的能量消耗,她的笔记本上贴着一张小小的照片:那是发射当天,她和陈晓在火箭旁的合影,背景里的戈壁滩上,朝阳正从地平线升起。
陈晓拿起那半截雷鸟羽毛魔杖,轻轻点在草图的登月舱上。墨迹突然泛起金光,像有生命般沿着线条流动——这是他新研究的"活化咒",能让设计图上的装置暂时显现出三维形态。此刻半空中悬浮的登月舱模型,舱门缓缓打开,露出里面的座椅和控制台,控制台上的按钮旁,都刻着小小的咒文符号。
"教授,您说我们能在月球上种出植物吗?"林薇突然问,眼睛望着窗外的星空,"用魔法改造的种子,在月壤里发芽?"
陈晓看着模型里的生命维持系统,那里预留了一个小小的培养舱。他想起科多斯多瑞兹的温室,那里的魔法土壤能让小麦一年三熟。"不仅能发芽,"他微笑着挥动魔杖,模型的培养舱里突然长出一株虚拟的绿色幼苗,"还能结出比地球更饱满的果实。"
幼苗的叶片上,隐约能看到细小的咒文纹路在闪烁,像阳光洒在露珠上的光芒。陈晓知道,这株虚拟的幼苗,终将在真实的月面上扎根——不是依靠单纯的魔法,也不是依赖纯粹的科技,而是凭借两者交织的力量,在宇宙的画布上,写下属于人类的新故事。而那些刻在金属与土壤里的咒文,终将和电路板上的电流一起,化作探索未知的灯塔,照亮更远的星空。
1980年的冬雪覆盖了清华园的屋顶,陈晓踩着积雪走进特殊材料实验室时,林薇正对着显微镜记录数据。载物台上的月壤样本里,几粒绿豆大小的嫩芽正顶着冰晶生长——这是用魔法改良的玉米种子,在模拟月面环境下的第七天,根系已经长出了细密的绒毛,绒毛尖端泛着淡淡的银光。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魔法催芽咒的效果比预期好30%。”林薇调出一组对比数据,普通玉米种子在同样环境下第七天还停留在破壳阶段,“但根系的抗寒咒阵出现了衰减,你看这里的银线变细了。”她指着显微镜下的根系横截面,原本缠绕的魔法能量线像老化的电线般松散。
陈晓从恒温箱里取出另一组样本,种子外壳上刻着新的咒阵图案:“加了‘能量循环符’,让根系吸收的月面辐射能反向滋养咒阵。”他用魔杖轻触培养皿,嫩芽突然舒展叶片,表面的冰晶瞬间化作水汽,“科多斯多瑞兹的植物魔法课提到过,当咒阵形成闭环时,能实现能量自循环。”
实验室的门被推开时,带着一股寒气。王工裹着军大衣闯进来,手里的公文包上还沾着雪粒:“小陈,载人航天工程指挥部的紧急会议,关于生命维持系统的魔法适配方案。”他递过来的文件袋上印着“绝密”字样,封条是烫金的航天标志。
会议在航天部的保密会议室召开,长条桌旁坐着十几位专家,每个人面前都摊着飞船座舱的设计图。总设计师敲了敲桌面:“现在最大的问题是,航天员在太空中可能遭遇的魔法场干扰——我们的模拟测试显示,当飞船穿越范艾伦辐射带时,体内的魔法残留会引发眩晕。”
陈晓翻开文件里的检测报告,航天员的体检数据旁标注着魔法场强度值:非魔法人士体内的自然魔法场约0.02格林,而经过短期魔法适应训练的人能达到0.05格林,但这仍不足以抵抗辐射带的干扰。
“需要‘场域同步咒’。”他在图纸上画下一个环形咒阵,“在舱内设置三个能量节点,形成稳定的魔法场罩,让航天员体内的魔法场与舱体同步。就像给磁场中的指南针加个固定装置,无论外部干扰多强,指针始终保持稳定。”
一位老医生皱起眉头:“这会不会影响人体的生理机能?我们做过动物试验,高强度魔法场会让小白鼠的细胞分裂速度加快。”
“所以要控制在0.1格林以内。”陈晓调出一组曲线图,“这是科多斯多瑞兹的人体魔法耐受研究,0.1格林是安全阈值的上限,既能抵抗辐射干扰,又不会影响细胞周期。我们还可以在舱内放置‘平衡水晶’,当外部辐射增强时,水晶会自动调节场强。”
散会时,总设计师单独留下陈晓:“下个月要进行载人飞船的地面全流程模拟,你的团队需要驻场保障。特别是逃逸塔的魔法制动系统,这是航天员的最后一道安全线。”
逃逸塔是飞船最顶端的锥形装置,传统设计依靠火箭发动机实现紧急分离,但重量超过300公斤。陈晓团队设计的魔法制动系统,用六组“反重力咒阵”代替发动机,能在0.5秒内产生向上的推力,重量仅50公斤,却能达到同样的制动效果。
模拟试验场设在酒泉的沙漠深处。当陈晓带着林薇和王工赶到时,逃逸塔正在进行最后的调试。林薇爬上塔架,用特制的刷子给咒阵补涂抗风沙涂层——这种涂层里混合了沙漠甲虫的甲壳粉末(从苏联魔法生物研究所交换所得),能在极端干旱环境下保持魔法活性。
“风速超过12米/秒时,咒阵的能量输出会波动。”负责气象监测的工程师递过来一份报告,“昨天的大风测试中,制动时间误差超过了0.3秒。”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