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7章 即将返京 (2 / 2)
86文学网86wenxue.com
*
原本林向安打算带几个家中小辈一同去京城闯荡。
可真到临行时,便难免踌躇。
王四顺极力赞成,觉得年轻人出去见见世面总归是好事。
可林秋兰却犹豫了。
家里五个孩子若都跟着去了,今年年关便注定难得团聚。
林老太虽没开口,但作为女儿,林秋兰怎能不替母亲多想?
于是,她私下里叫来林向安,母子俩坐下来商议。
“安儿,”林秋兰轻声道,“娘知道你要成大事,带着弟兄们去京城,也是为了他们将来好。可你奶年纪大了,最盼的就是儿孙绕膝。孩子们都不在,她怎么熬?外人知道了,还要说你不孝。”
从林向安回来后,耗费巨资,做实事,营造出的好名声。
稍有不慎,不孝的罪名足以置人于口舌之中。
越临近启程,林秋兰心里便越发迟疑。
“再说,你们一行都是男儿,谁能细心照顾你妹妹?”
这话,也正戳在林向安心口。
早先他就考虑过,为了林嘉月,他还让林桥去牙行打听。
想寻一家带着小姑娘的仆人一起卖身,以便照顾她。
可惜一直没找到合适的。
林桥做事比林远稳重得多,他也是长子,林向安有心将他培养成自己的代理。
日后若真考中进士,他在生意上便不能再抛头露面。
所以眼下所有安排,都压在这几年之内。
哪怕要背“不孝”的名头,也不得不带人离开。
“娘,这些我都想过。”林向安正声道,“阿桥这次必须得跟着去,京城粮行的事,将来全得交给他打理。”
他顿了顿,话锋一转:
“至于嘉月,从回来那时起,
我就想给她寻个贴身的小丫头,最好再配个老嬷嬷。
可一直未找到合意的人。
她如今十一岁,留在家里也不过五六年。
以咱家的状况,她日后说亲,断不会是寻常人家。
我也不可能时时护着她,未来的内宅,总得靠她自己学会应对。”
这些道理,林秋兰何尝不懂。
她只是叹息:“唉,娘怕你事情繁忙,顾不上嘉月和阿忠。”
想了想便提出建议:
“不如打听打听,亲戚里可有姑婶愿随你去,一路上好帮着照看。”
林向安略一沉吟,觉得也妥当。
毕竟自家亲戚,知根知底,只要银钱给得足,总能找到合适的人。
“那就劳您去问问吧。最好做饭好吃,会照顾人,性情又好的。到了京城安顿下来,她愿意回来或者留下都可。”
说实话,如今林家确实该买些下人了。
许多日常琐碎,终究不能都落在自家人头上,总要有人分担。
林秋兰点点头,随即话锋一转:
“行。阿桥跟着你去,我没意见。但阿远和忠儿,不管怎样,他俩得留下一个。”
有个孙子留在林老太膝下,老人家心里总归好受些。
林向安见母亲如此坚决,也明白她的意思。
事实上,这个问题他早就考虑过。
若从理智上说,他更倾向于带林远走。
阿忠年纪小,在家里学些中医医理也好。
但林向安却不能这么做。
可当初名字之事,就让这小家伙有心结。
如今这小子心思本就敏感,若再将他留下,而带走妹妹嘉月,岂不是更让他觉得被弃?
况且兄妹二人还是孪生,怎么能只带一个走?
男孩子的学业,晚些并无大碍,可若因此伤了心,日后未必补得回来。
要带走嘉月,就一定要带走阿忠。
林向安叹息一声,缓缓开口:“娘,我把阿远留下吧。”
林秋兰想了想,点头应下:
“也好。不过,阿桥的婚事,你得上点心。只要人品好,家世清白就成。”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去年他离家之后,家里一直在给他相看。
其实有一家意向不错,几乎就要敲定。
谁知偏偏遇上京城会试推迟,又传来北方战乱不稳的消息,闹得人心惶惶。
林家人不得不去问段主簿。
谁料连段主簿也是满脸忧愁,只能干着急。
那桩婚事,也就此搁下。
原本对方是看重林向安的身份和前途,如今局势一乱,便开始犹豫推脱。
林家也无心再提,事情就这样不了了之。
后来林向安衣锦还乡,对方家里又来试探,林家却已不再考虑,当场婉拒。
于是直到如今,阿桥的亲事仍无着落。
眼看阿桥都十九了,若再不替他张罗,林秋兰心里总觉不踏实。
跟着去京城固然好,可婚事也不能一直拖下去。
“娘,这事我会记在心上的。”
林向安郑重应下。
随后,林秋兰又免不了叮嘱:
要照顾好弟弟妹妹,路上小心,凡事多留个心眼。
林向安少见地没有插话,只静静听着。
母亲的唠叨虽多,却是他最熟悉也最温暖的牵挂。
为了宽她的心,他忽然压低声音,说起一桩连家里都未曾透露的秘密。
“娘,有件事我从没跟旁人说过,只告诉您一人。哪怕是我奶,您也不要泄露半个字。”
林秋兰见他神情郑重,不免心头一跳,生怕儿子要说什么惊人的话。
只见林向安俯身,在她耳边轻声道:
“待会试重开,只要我正常赴考,必登杏榜。”
林秋兰怔了一下,以为儿子是在夸口,自信满满。
可下一瞬,林向安抬手,微微指向天上,低声补了一句:
“这是上面的意思。”
“什么?”林秋兰愣住,一时没回过神。
“天子恩赐。”
林向安又凑近,轻声吐出四个字。
林秋兰猛地瞪大了眼睛,总算明白了过来。
心里翻涌着震惊和喜悦,正要追问,却见儿子竖起手指放在唇边,示意噤声。
这话,不能再传出去。
只要心里明白,就够了。
“娘,您就等着儿子好消息,最多一年半载,我就把你们风光接到京城。”
到时候荣归故里,周围人的态度就会截然不同。
毕竟如今别人会说他侥幸,获得皇恩。
但科举之后,就不会再有人说这话。
到时候,家里的事安排好,再接家人进京,可就不一样了。
林秋兰这才明白儿子为何这么着急。
“好好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