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6文学网86wenxue.com

即便不再打击投机倒把,个体户都被国家认可,普罗大众在短时间里也还是无法接受。

多数人仍认为小生意就是不务正业,做小生意的人都没有正事儿,走的是旁门左道,不会长久。

这一点秦小妹是可以理解的,毕竟她重生一回,知道哪怕再过三十年、四十年,即便随社会发展出现了多种多样的工作岗位,人们对考公考编、铁饭碗依旧抱有近乎狂热的执念。

好像不端上铁饭碗,吃不上国家饭,都不能叫做有工作,只能叫打工仔,哪怕月薪可观也仍低人一头。

这一点在哪个时代都是一样的,也就是王大娘、方桂华等人没有成为工人的机会,否则哪怕是临时工也比小摊贩要体面些。

老于家祖祖辈辈都是老实巴交的人,种田就为把田种好,现在做豆腐也是尽心尽力。

可这毕竟是大溪沟村,他们能留下做十天半个月、一个月两个月,可之后呢?还是得有个自己的活计干着才安心。

和大溪沟村的社员们一样由队长领着全村奔小康?镐头村估计难以实现。

于老大对自己村里的情况了如指掌,明白那一盘散沙短时间内是聚不起来的,还不如咬咬牙自己干!

挣钱嘛,不寒碜,小摊贩咋了?都是劳动,靠自己的双手吃饭,被看不起也不耽搁挣钱买肉吃。

都是一家人,于老大也不扭捏,他作为代表找上妹子,言明自己一家也想上城里摆摊试试,万一能行,家里多个进项,一大家子也多条活路。

“我们商量过了,做小吃不错,你们卖豆干豆腐,我们就卖擀面条,浇上热卤子,一绝!”于老大竖起大拇指,看得出来他对自己的手艺非常骄傲。

钱大娘面条擀的好,这在村子里是出名的,她的手艺都是从娘家学来的,娘家的哥哥嫂子自然也不差。

虽说面条哪儿都有卖的,可老于家的面条做的实在好,就像大溪沟村的豆腐一样,同样是豆腐,做的好便能成特色,别说没准儿还真能行。

那大街上摆摊的多了去了,没道理自己家的人不能去,钱大娘一听哥哥能抹下脸去支摊子,只有支持的。

锅里咕噜噜噜卤着豆干儿和鸡蛋,兄妹俩就坐在灶门前儿商量摆摊的细节,秦小妹也凑热闹听了一耳朵。

就听于老大正在烦心摆摊的家伙什儿。

他家里是有板车的,可一家人在城里没有落脚地,想想每天都要拉着锅碗瓢盆和一应食材在公社和村子之间来回,就觉得头皮发麻。

虽然钱大娘表示东西尽可以放在庆春的老丈人家里,可于老大还是摇头。

“说的简单,要支摊子需要的东西可繁琐了,光是一辆板车就够呛能塞进院儿里,更别说还有别的,不妥不妥~”潜意识里并不想麻烦人,于老大还想再寻思寻思,最好找个两全的法子出来。

在公社没有落脚点是最大的不便。

老钱家还好,钱大娘是要和亲家母联手摆摊子的,自然一应物什都堆在老陈家院子里,方便取用。

可老陈家的地方也有限,公社房屋密集,他家能有个单独的小院儿不知道招了多少街坊邻居红眼,就那点地方,还没老钱家二分之一大呢。

“这要有个多功能小吃车就好了。”秦小妹是未来人,她听了舅舅的话第一反应就是安排多功能小吃车。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