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6文学网86wenxue.com

朱常澍微微颔首,对孙承宗的谦逊不置可否,停顿片刻后,便转而问道:“孙先生在福建八载,于地方民生必有深见。孤久居深宫,于民间实情,多赖奏章与讲官之言,终是隔了一层。先生可否为孤言之,闽地百姓,其生计如何?官吏风评又如何?”

孙承宗见太子问及具体实务,精神一振,这正是他所长。

他略一整理思绪,便从容答道:“回殿下,福建临海,百姓多以渔盐、商贸为生,然土地兼并亦不容小觑,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臣在任时,曾着力清丈部分田亩,抑制豪强,以安小民。至于官吏,”

“闽地官员,才干出众、勤勉任事者有之,然亦不乏因循苟且、贪墨营私之辈。”

“臣以为,吏治之要,在于考成明晰,赏罚分明。如万历二十年飓风过境,福宁州知州率民抗灾,身先士卒,臣便为其请功,而泉州府一同知,于灾后赈济中克扣钱粮,中饱私囊,臣亦依律劾奏,使其去职问罪……”

朱常澍听得认真,手指在书案边缘轻轻划过,追问道:“清丈田亩,触动豪强利益,先生想必阻力不小。如何应对?”

“臣之法,一曰持正,自身清廉,不畏弹劾,二曰渐进,择其尤者先行整治,以儆效尤,而非全面铺开,引致动荡,三曰借势,借陛下整顿吏治、在万历十八年第一次清查隐田之国策颁布时,以朝廷威权压地方阻力。归根结底,既要打击不法,亦要避免波及过广,伤及地方元气。”

“持正、渐进、借势……”

朱常澍低声重复,眼中若有所思。

“先生此言,颇含为政之妙理。看来地方施政,远非书本上几句圣贤之言所能概括,需懂得权衡与变通。”

“殿下所言极是。圣贤之道是为根本,然施之于政,则需因时、因地、因人而制宜,此即‘经权’之道。”孙承宗适时补充道。

朱常澍沉默片刻,目光再次聚焦于孙承宗,问出了一个更为核心的问题:“孙先生,依你之见,身为储君,孤当如何自处,方能不负父皇期望,不负天下臣民之望,做好这个皇太子?”

这个问题直指核心,孙承宗心知这是太子对自己的考校,也是奠定未来相处基调的关键。

他坐姿愈发端正,沉声答道:“臣冒昧,谨以愚见陈之。殿下欲为贤储君,当务者三。”

“其一,进学修德,明理知势。殿下当深研经史,非为寻章摘句,乃为探究历代兴衰之由,明辨治国安邦之道。尤须留心本朝典章制度、现行政令利弊。德为才之帅,殿下需时时砥砺心性,涵养仁恕、明智、刚毅、节俭之德,使德行与位望相称……”

“其二,谨言慎行,明察秋毫。东宫之位,天下瞩目。殿下之一言一行,皆被放大解读。故当慎于言辞,敏于行事,不轻易表露好恶,不妄议朝政得失。同时,需明辨身边之人,亲贤臣,远小人。对近侍、属官,既要示以恩信,亦需保持威仪与距离,洞察其心,不为谄媚所惑,亦不因忠言而愠怒……”

“其三,关注实务,体察民情。殿下虽居东宫,亦不可全然脱离实际。可通过阅读各地奏报、咨访贤能大臣、乃至在陛下允许下了解具体政务案例,以知民间疾苦,晓官吏情伪……”

“今日与先生一席话,获益良多。先生旅途劳顿,且先去安顿。来日方长,望先生不吝赐教。”

朱常澍结束了这次召见,语气客气而疏离,保持着储君的仪度……

虽然孙承宗在他面前说的这些话,还是有些道理的,他心里面也比较认同,但面上还是表现的云淡风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